客服微信:visasly 微信平台:visa5i 咨询电话:186 1189 5166
50个国家(地区)对因私护照免签落地签证政策靠谱指数2014年12月最新版

您的位置:吾爱首页 > 旅游资讯 > 扬长避短 以“休闲经济”取代“假日经济”

扬长避短 以“休闲经济”取代“假日经济”

http://www.5iucn.com/  新闻来源: 中国网   发布日期: 2011/10/10 14:50:19

在古代,“旅”和“游”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在当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将旅行与游览两种活动合二为一,进而演进为一项专门的学问。旅游业是战后才兴起的一个产业,历经半世纪,已迅速发展成全球第一大产业。此等发展速度,是任何一个产业都难以比拟的。

毋庸置疑,旅游业是新兴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我们知道,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旅游业寓于消费领域,旅游消费是终端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居民消费需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旅游业中,各类旅游活动的开展都伴随消费行为的发生。因此,旅游业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旅游者为现实旅游目的所依赖的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看,获取与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凭借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共同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旅游业业态经历了两个阶段。

其一、1949~1978年,其间旅游业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外事接待,是仅仅作为一项政治性的民间外交而存在的。虽然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过较大贡献,但对于经济成长的贡献则是微乎其微,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其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国家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生活生机盎然。中央和地方财政实力大大增强,百姓收入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可以有较充裕的资金用于发展旅游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百姓旅游消费也有了较强的支付能力,这就为旅游市场的迅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期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旅游业的兴旺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保持了年均近20%的增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了较快增长。(一)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二)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增长5.8%;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三)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左右,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累计达1100万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4%。2010年,在全国5A旅游风景区中,武夷山景区以旅游总收入106.6亿元位列第一。

旅游业作为新兴第三产业暨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联推动作用。它不仅能带动第三产业本身的迅速发展,而且也能带动相关物质产业部门的发展。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1元钱的旅游业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它为铁路、民航、公路、水上运输和旅馆住宿等输送了大量客源;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约为50%;对餐饮业、商品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并为增加外汇收入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高效直达的通道。入境旅游者抵达目的地后需要各种消费,这就意味着节省了商品出口过程中的运输、仓储、包装、检验、通关、保险等繁杂手续及其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外汇的多少在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其中旅游外汇收入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增加就业方面,旅游业是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不仅自身发展迅速,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事实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快速成长于小平南巡谈话后的九十年代,特别是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制,人们的休闲时间翻了番。

基于经济发展、居民富裕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即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而作为精神与物质相融合的旅游需求,则具备了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的实现条件;同时,我国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肩的最大的旅游客源,故国内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大是理所当然的。1999年国务院颁布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休息时间与前后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3个7天长假。1999年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长假制度也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

2007年国家发改委对法定节假日方案作了新的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10天增加到11天;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节由3天调整为1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与元旦一样,各放假1天。同时,这些节日适逢双休日,均可上移下错,即春节、“十一”的3天假期与前后2个双休日拼接,这样,该两节假期仍各为7天。新方案作调整后,2008年“五一”法定假期由3天变为1天,加上上移下错的2个双休日,实为5天,这表明“五一”黄金周已被取消。目前,我国每年公休假日为115天。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5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其中,过夜旅游者(仅限于住在宾馆饭店和旅馆招待所)为590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7.9%;一日游游客为1.9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9%;实现旅游收入11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其中,民航客运收入56亿元,铁路客运收入25.2亿元,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473亿元,其他旅游城市和景区实现旅游收入612亿元。在39个重点旅游城市中,“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9215万人次,其中过夜旅游者为1980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7235万人次。在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9个旅游景区(点),“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2236万人次,门票收入11.3亿元;39个重点旅游城市监测的172家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1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监测的169家餐饮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0%。

2010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25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4.8%,其中,过夜旅游者为2992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9513万人次;在39个重点旅游城市中,共接待游客5151万人次,其中过夜旅游者为1009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41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其中,民航客运收入46亿元,铁路客运收入28.3亿元。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265.1亿元,其他地区实现旅游收入306.8亿元;39个重点旅游城市监测的176家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7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监测的173家餐饮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

自2000年5月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至今,业已风风火火走过12个年头了。闲暇时间的增多,大大丰富了国人的生活内容,使之在旅游、餐饮、购物、健身、娱乐等诸多方面的消费欲望与现实可能在时空上有了保障,标志着人们已能从单纯追求物质消费需求渐变为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多种向往。

“假日经济”如火如荼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假日经济、商机无限”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假日前后,熟人相见时的问候语已由“吃了吗?”变为“到哪去?”旅游成为假日经济的龙头,集中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显著特点。

历经十数年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黄金周,留给了人们许多感慨。蓦然回首,不难发现,如此这般的休假制度,不仅给普通百姓提供了相对充裕的休息时间,折射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景象,而且刺激了需求、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就业、繁荣了经济,推动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数据事实作证,从1999年的“十一”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到2010年的旅游收入1166亿元,短短11年约增长8倍,翻了近3番,年平均增长率达20%以上。

应该说,推行黄金周长假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假日经济”,即通过旅游和长假期间的集中式消费创造新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因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又适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事实上,“黄金周”一路走来十余载,旅游和消费是其最突出的两大特征。然而,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黄金周”这一新生事物而言,也概莫能外。由于黄金周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因而从其运行的结果上看,确实存在喜忧参半的形态:

――喜的是,人们对心仪已久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因有了较充裕的时间而可以亲身前往,一睹风采,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尤其是一些重要景点、景区人流如织、川流不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祥和景象;

――忧的是,黄金周里人满为患,旅游线路几乎全面火爆,旅行社和景区因接待能力有限而对扑面而至的旅游热浪无所适从。据悉,黄山在黄金周实行前的往年节日每天游客一般在5万人左右,而黄金周实行后达15万人以上,上山难、下山难、观景难。正是:黄山美景天下奇,此时此刻难寻觅。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败兴而归,有的甚至到了半山腰就因山道拥堵而打道回府。其它景区也大体如此,许多游客花钱买罪受,旅行社也是叫苦不迭。集中出游使景区游客资源提前透支,挫伤了许多人日后出游的积极性,也使“黄金周”的火爆与节后旅游市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不利于旅游产业长期平稳的发展;

――喜的是,黄金周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使多数商家赚了个“盘满钵满”,此乃黄金周所赋予的重要内涵。因此,“黄金周”也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周”,所谓“三年狂赚1800亿”,以至于“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是黄金周头三年国内消费的真实写照。而具体到相关商场和商品,其销售情形则是空前未有的盛况。据报道,在黄金周里,京城的商业销售都创新高,传统的北京果脯、烤鸭一直是外地旅游者的必买食品,在2000年五一黄金周,仅北京百货大楼、东安市场两家商店,真空包装的烤鸭就卖了数万只;

――忧的是,黄金周的商品销售量猛增,其实是近期内的集中消费,消费总量并未提高,使假日期间的供不应求与假日过后的供过于求形成强烈反差。据报道,2000年五一期间,北京王府井商场的日销售额达680万元,节后掉到了不足150万元,还不如平时多,其他几大商场的日销售额也比平时跌了三成以上。许多商家假日期间看似红红火火的消费场面只是平时积聚消费能量的突然释放,只是消费在时空上的转移,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同时,假日集中旅游消费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企业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脱节,加剧了企业硬软件设施运营的经常性、稳定性与假日消费需求的突发性、爆炸性之间的矛盾,给企业安排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此外,国人历来重视节日,为烘托节日气氛,不少人假日里大把花钱买痛快,所谓不花钱不算过节。平日里可以省吃俭用、细水长流,节日里便不再吹毛求疵、斤斤计较。故不少经营者利用景区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占性,视黄金周为“短期套利”之机,变相涨价,“逢节必涨”成了铁律;有的则以“节日大甩卖”为幌子,将质次价高、质价不符的商品推向客人,欺诈消费者,昧着良心赚钱。长假里,无论是旅游消费、还是购物消费,被宰被骗,屡见不鲜。如此种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和旅游业的长远利益。

――喜的是,黄金周使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它让民航、铁路、公路运输业的收入全线飘红。如民航火爆超过“春运”,所有的正班、加班和包机常常“爆棚”,假日期间绝大部分航班的客座率都在90%以上。铁路、公路也是增加班次;

――忧的是,连续一周超负荷的运转,使铁路、民航、公路的旅客吞吐量大大超出其承载能力,加班加点几乎达到了极限,大部分班次线路出现“购票难”。可假日一结束,仅就民航方面看,航班客座率急转直下,日吞吐量锐减至高峰期的一半,有的班次居然客座率不到两成。黄金周期间“寅吃卯粮”式的集中乘机热影响了日后一定时期的客源。

综上,黄金周在时间上过于集中,致使重点景区每天接待的旅客人满为患,比平时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所有宾馆、酒店、招待所普遍爆满;车多路堵且停车困难;公厕少、环境差;服务水平质次价高,价格秩序混乱,“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如此等等,恰似让人们在新的层面上重温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行路难”、“乘车难”、“吃饭难”、“住宿难”、“买票难”、“如厕难”等困难重重的历史氛围。是故,一提起“黄金周”,人们不免心里发毛、心有余悸,浑身顿有鸡皮疙瘩、奇痒难受之感。由此,许多人将黄金周出行视为畏途。概括起来就是:

“黄金周”=“消费周”=“累赘周”=“遭罪周”=……

正因为黄金周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导致上述现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利于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旅游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前景诱人。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描绘出了中长期的目标蓝图: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而在开辟国际旅游市场、吸引海外游客方面,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海外游客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国内外学者和专业组织普遍看好我国的旅游业前景,包括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内的权威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态势,成为人们生活要素之一。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按2011年7月4日即时汇率计算,中国大陆2010年人均GDP已达4600美元左右(按1:6.64)。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被世界誉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在我国的愿景将一片光明,我国将从旅游大国步入世界旅游强国。既然我国旅游业如此前程似锦,那么就需要兴利除弊、革故鼎新,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千方百计地改善交通、旅行社、饭店等硬件设施和良好的资讯服务等软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以适应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尤其要解决好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的交通问题。因为,旅游业作为一项直面大众的服务产业,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决策。但是,硬软件设施建设决非一朝一夕、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说,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便是一个很小的相对数,其绝对数也必将很大。因此,蜂涌而至的集中旅游、集中消费,可以断言,是任何国家的承载能力都不可能游刃有余的,而只能勉为其难。试想,2010年“十一”黄金周,短短7天时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人数高达2.54亿人次,有哪个国家能有如此大手笔呢?所以说,黄金周在时间上的过于集中而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是必然的,毫不奇怪。

仅就交通运输而言,7天长假亿万人次运输量的集中爆发,使本来运力不足的状况更加突出,犹如雪上加霜,买票难、坐车难、出行难、停车难……,到处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所谓挥汗如雨、呵气成霜成为黄金周里的最好注脚。人们对能否顺利地“出得去、回得来”总是心有余悸。多数旅行者通过身体力行、深切感悟到黄金周是个“遭罪周”、“累赘周”,不免怨声载道,发出“花钱买罪受”的感叹。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啊。

尽管“假日经济”不尽如人意的方方面面有许多,“假日经济”的神话似乎还在延续。不过,仅仅交通运行方面的“软肋”,就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的热情。远行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了,下一个黄金周还敢出行吗?

黄金周渐行渐远,“假日经济”已呈疲态之势矣。

基于此,为破解人们在远足、郊游的出行上受困于交通瓶颈的障碍,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设想,即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也就是除保留春节长假外,取消“五一”、“十一”5~7天的长假。因为,春节是一个民俗传统节日,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百姓在春节期间需要处理的事务也多,如走亲访友、宴请宾朋等。对这一设想的争议焦点集中体现在带薪休假不可能惠顾到社会大众,主要是打工者和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理由是:如果取消“五一”、“十一”长假,此类人群能够带薪休假、回家探亲或旅游吗?由于带薪休假对于这部分人群尚属遥不可及,因此,倘若取消黄金周,于背井离乡打工者言,其返乡探亲只剩下春节之机了。对上述观点,笔者以为,不经意间似乎觉得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后,又觉得此观点不免主观武断,似是而非,其症结在于没有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国情而论。对此,宜当全面、客观、辩证地加以分析。

其一、应该肯定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不然,“遭罪周”、“累赘周”的困局势必年复一年,难以破解,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为此,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日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已明确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其二、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应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分类实施,即国家公务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白领阶层等群体,完全可以且事实上也是实行带薪休假的,此等群体有谁在黄金周假期里不领薪水呢?

其三、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打工者和农民工,即使在黄金周期间,就能享受到带薪休假的待遇吗?我敢说,绝大多数的此类人群是不可能的。尽管《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适用范围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并具体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然而,目前,对该条例贯彻执行尚无完备的监督机制。因此,甭说上述弱势群体享受带薪休假待遇,恐怕连平日里的双休日也难得一休。更有甚者,他们中许多人的基本工资还常常被拖欠以至打白条。所以说,这部分群体带薪休假是可遇不可求、遥遥无尽期的。正因为如此,故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是可行的。至于弱势群体带薪休假之日,那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之时;其实,早在1994年出台的劳动法就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只因多种原因,其具体实施意见尚未出台。

况且,一旦社会大众都能享受体带薪休假福利的那一天,则更需要取消集中式、爆发式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以分散人流,缓和交通等的压力。

结论是:“黄金周”未使弱势群体蒙受其利,取消之也未必使之反受其害。于其而言,黄金周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事实上,黄金周外出旅游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带薪人群。为避开人流高峰期,时下部来源中国经济网)

 

出境旅游最新资讯:http://www.5iucn.com/abroadtour.asp

吾爱旅游网签证中心代办个人旅游、探亲、商务签证。


咨询代办电话:400-620-5166

  

更多出国签证 酒店 机票 提问请到新浪微博:@吾爱全球签证中心 微信:visa5i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