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迎来首个清明假期
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周玮)转眼又是春雨绵绵草木吐绿,这一年的清明到了。首度成为法定假日,又适逢周末,人们早早计划着祭扫、春游,3天的清明假期令人期待。
扫墓、踏青、踢毽子、拔河、荡秋千……这些都是清明节的传统项目。为凸显清明的“文化符号”,各地纷纷举办文化活动。一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晚会《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清明篇”日前在南京举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们在朗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 在山西,以清明节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正在开展,文化论坛、文艺晚会、艺术展、祭扫活动、风筝秋千蹴鞠表演赛、幸运拔河等活动吸引了不少民众参与。
“悠久的中华节日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精神宝库中永恒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新增假日的意义不止在于改变放假时间,更应让人们深刻感悟节日文化内涵。”正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所说,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正被愈来愈多的有心人发掘、体味与分享。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后来融合了两个上古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内容,成为春季重要的传统大节。“品味这个中国节,在"中国心"底会泛起哀思的怅惘和春天的颤动。”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感触良多,“清明节,是交织着哀思与生意的节日,是思亲报本惜春正命的节日。”
在享受假日悠闲时光的同时,我们更应思忖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充分发扬传统节日所带来的优良社会文化。
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李汉秋说,清明节时组织青少年到英杰陵园或墓地扫墓,到英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之心的文化举措。
清明正值万物复苏、踏青郊游的大好春光,也是春耕春种、插柳戴柳的适宜季节。“当人们发现,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几度春秋后,郁郁葱葱的满目绿意弥漫过来时,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时节参与植树、环保活动时,植树留春、环保护春的新节俗也就形成了。”李汉秋说。
4月2日,北京21中学师生来到香山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纪念馆,举行了"缅怀先烈、继承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活动。通过清明节为烈士陵园扫墓,表达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树立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珍爱生命和强化学习的意识。
根据相关规定,今年清明期间的4月4、5、6日将会有3天假期,这让人们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扫墓踏青。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完成实地扫墓的心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一部分人选择了一个祭奠新途径——网上扫墓。
网络让传统的中国清明文化内涵得到了更新和扩充。
中国古话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意思是说,清明节是一个清雅深沉的节日。建立网上纪念馆或墓穴,模拟传统的祭祀仪式,一缕烛光、一束鲜花、一杯醇酒、一曲清音,都可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怀念,既超越了传统祭祀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文明环保,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追捧。
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为防因集中出行祭扫导致安全事故,昨天,民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确保祭扫安全,将防止发生拥挤踩踏等安全事件作为工作重点。民政部还设立了清明节工作办公室,以便及时掌握工作动态。
更多出国签证 酒店 机票 提问请到新浪微博:@吾爱全球签证中心 微信:visa5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