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吾爱首页 > 旅游资讯 > 荷兰:梵高时代的土豆情结 当地文化的真实体验

荷兰:梵高时代的土豆情结 当地文化的真实体验
土豆情结
第一次去梵高博物馆的时候,我本意只想亲眼看看那太阳花的花瓣是不是真的灿如火苗,还有鸢尾的蓝在油画上的效果。花儿当然是比期望的还要好,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二楼展厅那满满一屋子的土豆和生活在梵高时代的荷兰农民,他们大都衣履灰暗,面色阴沉,肢体甚至有些畸形。
事实上,荷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都不很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不难想象,若干个世纪以来,土豆一直是荷兰人饭桌上的恩物。又由于宗教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在吃的问题上,讲究享乐主义和搞别出心裁,是不受鼓励的。故而白水煮土豆只能加盐,不能动不动油炸土豆条,或是煎烤土豆片。就是偶一为之,专利得让法国人去顶着。
时光流转,如今的荷兰人看上去和那时候不太一样了, 星期天上教堂的人也不多见,只有以水煮土豆为主食的传统被一丝不苟的继承了下来。
还是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用荷兰人的话说,you are what you eat。正餐吃水煮土豆和吃大米白面相比较,生活方式和习惯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据说,不声嘶力竭的爱死苏东坡,在中国就不会被承认是真正的文人。那么,不拿雅俗共赏的梵高说事,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很不荷兰呢?总是有一些人和物,被当作某种文化的名片,怎么看他,每个人有自己不一样的角度。
荷兰风车
首先,吃土豆的人必须严格围绕着下午六点正水煮土豆上桌来制定作息时间表。因为煮熟的土豆不能浸泡在开水里面,而把凉了的土豆放回微波炉加热,又会毫无悬念的引爆河东狮吼,所以,不管你是银行大班还是小学老师,下午五点半准时放下董事会报告或是学生作业,骑自行车回家吃饭。这下大家都可以会心一笑了,此等作派简直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市民如出一辙!
既然时间表上的中心不容错过,其他的安排也就顺理成章的有了分秒到位的必要。于是,和隔壁邻居约个时间一起喝杯咖啡,又是电话又是伊妹儿,慎重其事的订在三个月以后某一天的晚八点到八点半,先记在双方的日记本上。如果你不小心错过了看牙医的时辰,对不起,下一次排队约见可能是半年九个月以后的事了。
其次,吃饭只是为了活着,这个观念根深蒂固,荷兰人在吃上的支出可谓非常保守。主妇们的招牌菜单是:一锅水煮土豆 + 一锅水煮蔬菜 + 人均一块牛肉,吃饱为原则(不饱也自己想办法吧)。偶尔上上饭店,故作韬晦的go Dutch 演变成风行全球的AA制,我们当然不能轻易忘了它的始作俑者。
上回我领了两个三十多岁的(三十岁以下的不在讨论之列,那个年纪的人怎么样都不过分)经理级荷兰帅哥来中国商务兼旅游。头一星期,在礼仪之邦的国人热情款待和我本人的见义勇为之下,哥俩儿人民币都没换就转了好几个城市,最后一站是上海,停两天。第一天晚上和我的一个闺密四个人在香格里拉吃西餐。闺密年纪最轻,心思又细密,怕抢着买单伤了人家大男人的面子,吃完了,指鹿为马的说站在吧台边上那个黑得发亮的是中国人,不信我们赌输了的买单。帅哥一把把那黑兄弟揪过来,祖籍当然是非洲。大家谢过闺密,尽欢而散。第二天去金茂凯悦吃自助餐,接近尾声,帅哥抹抹嘴问,我们是不是打赌?我赶紧用荷兰语跟他讲,昨天闺密没有戴隐形眼镜,今天我们俩儿出门都没有带钱包。这等金钟罩铁布裳的功夫,少林寺的师傅听见了估计都要跑步去拜师,不服不行。
荷兰人的土豆情结,泛滥在餐桌上固然是乏味了些,而将其发挥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上,却是无可替代的催化剂。其中最眩目的一幕,就是凭借全球之冠的花卉产品出口量,在二十世纪完成了从土豆王国到花卉王国的华丽转身。若梵高再世,应该不会再画那么多土豆了。
据说,不声嘶力竭的爱死苏东坡,在中国就不会被承认是真正的文人。那么,不拿雅俗共赏的梵高说事,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很不荷兰呢?总是有一些人和物,被当作某种文化的名片,怎么看他,每个人有自己不一样的角度。作者:代冉
更多出国签证 酒店 机票 提问请到新浪微博:@吾爱全球签证中心 微信:visa5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