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吾爱首页 > 旅游资讯 > 功夫、中餐、红灯笼、京剧:中国还没用好文化符号

功夫、中餐、红灯笼、京剧:中国还没用好文化符号
在外国老百姓看来,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中餐、中国功夫、大红灯笼和京剧这样一些“符号”。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大多都会有中餐馆,而中餐馆又大多都会有大红灯笼,或是挂着中国功夫的图片,或是播放着中国京剧的音乐。很多外国人喜爱这些中国文化符号,却未必就意味着他们能够理解这些符号,也不意味着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会因此而发生改变。随着交往的增多,外国老百姓对中国文化符号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早期的神秘感就会渐渐消退。一位中国文化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老符号固然还有着一定的魅力,但想要依靠这些符号来传播中国文化或打造新的中国形象,显然是不够的。
功夫
风靡全球的功夫片明星成龙
香港演员成龙主演的功夫片风靡世界,以致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个个身怀武术绝技。非洲人痴迷于中国功夫,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街道上可以看见大大小小众多的武馆。这些武馆可能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连个中国的教练都没有,但是学员们都穿着中国的传统服饰,彼此之间见面和告别时行拱手礼,练起刀枪棍棒来也是有模有样。很多非洲人至今依然认为练好了中国功夫就可以飞起来,有这种看法的人不乏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有一次记者参加当地的一个聚会,同桌的客人有黑人有白人,都是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当大家聊起武术,谈到比较知名的几部功夫电影时,我告诉他们电影里的那些飞起来的镜头都是假的,实际上是吊的钢丝,没想到他们竟然都感到很震惊。有的记者同行甚至追着我问:“真的吗,难道那些镜头都是假的?”
可见,对于什么是中国功夫,很多老外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记者的一位朋友工作后承担援助任务去了东非索马里。他有个好习惯,每天早上都要认认真真做上一套广播体操,每次都有不少当地年轻人围着看。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年轻人拎了水果上门,恭恭敬敬地行礼,要求投师门下,学习“中国功夫”。原来他只闻中国功夫之名、不知中国功夫之实,竟把广播操误认为拳脚套路。学长连解释带推托,无奈那小伙子死缠烂打,就是不肯离开,只得含糊答应,每天领着人家做操。不到10天工夫,学长的徒弟已壮大到八九位。于是学长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功夫师父”。他一有机会便试着解释自己其实不会什么功夫,却都被徒儿们误认为是“中国人的谦虚”。结果,援外的两年里,他不得不硬着头皮训徒,出国时学的第七套广播操练熟,他又把已淘汰的第六套也倾囊相授。
近年来,随着更多的中国功夫片传到国外,国外对功夫的介绍也不断增加,在许多欧美甚至非洲的大城市里开始出现了咏春拳、形意拳等各种各样的武馆,广播操误作中国功夫的笑话已经不会再有了。一位曾在华盛顿工作过的中国记者说,很多年以前,他曾在街头用中国功夫式的比划吓走了几个试图打劫的黑人小伙;而最近在瑞典发生的一场抢劫案中,被劫的华人富商声称自己会中国功夫,可还没来得及比划就被劫匪乱拳打倒。中国功夫的商业化也正在使武术的文化内涵不断减少。功夫教练良莠不齐,很多人对中国功夫和文化研究不够,只是以功夫作为谋生手段,从而使中国功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播而大打折扣。
中餐
美国的中餐馆生意红火 (中新社发)
很多外国人接近中国文化都是从饮食开始的。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条商业街上,《环球时报》记者连续向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询问他们眼里的中国文化,结果不出所料,绝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的都是“中餐”,一位名叫拉凯什的保险代理人表示,中餐是他“在世界上最喜欢吃的饭菜”。像拉凯什这样的中餐爱好者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
然而,和法国大餐、日本料理相比,中餐在一些外国人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鸡肋。俄罗斯姑娘卡加是中餐的爱好者,她说,中餐馆在莫斯科价格不便宜,可是与价格相比,卫生条件又显得有些不匹配。有一次她和朋友在莫斯科一家中餐馆吃饭,竟然发现一只蟑螂在汤里“游泳”,叫人大倒胃口。相比之下,日本餐馆就好多了,价格和中餐不相上下,但环境和卫生条件却很上档次。据本报驻外记者了解,对中餐抱怨最多的并不是饭菜质量的问题,而是洗手间的问题。洗手间狭小、不干净几乎成了中餐馆的“通病”。
在马里首都巴马科,中餐馆通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改良中餐”,菜色适合当地口味,中国人反倒去得少。这样的“改良中餐”当然不只是马里的景象,它实际上已经成了国外中餐的“主力军”。你想喝碗酸辣汤吗?对不起,那是“北京汤”,而且端上来的十有八九是西红柿汤。你想吃碗热汤面吗?摆在你面前的很可能就是一碗清汤面,里面漂着几块生西红柿,而面条没准儿就是方便面。而另一个集中而突出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菜都是用同样的调料炒成。
记者在国外生活,有的时候会使用一些从国内带去的调料,比如我们熟悉的酸菜鱼配料、黑椒牛柳配料等等。与记者住在同一栋楼里的一位英国学生对中国菜十分好奇。有一次,记者在做饭时,他向记者询问都往菜里放了什么调料,味道这样诱人。记者将配料包装递给他,没想到,他看了看之后,撇撇嘴说:“成分含量表在哪?怎么没有卡路里含量?我是不会把这么怪的东西放到吃的里边的。”
虽然很多外国人喜欢中餐的口味,但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却有所保留。《论语》里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一些外国人却无法理解中国饮食的繁复。曾有人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了做一顿饭,你们可以花上一天的时间,这样值得吗?”此外,中餐取材广泛,但这也是中餐备受争议的一大特点。鱼翅、雪蛤、黄鳝、海参、熊掌……在很多中国人眼里,越是稀有的东西越名贵、越美味。一位英国老人曾对记者说,英国饮食很单调,欧洲大陆的人经常拿英国饮食开玩笑,说英国人平时能吃的只有罐头。不同的是,中国饮食很丰富,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他无法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爱吃稀有的动物和奇怪的动物的做法,因为这不仅有危险,也很残忍。
红灯笼
今年春节期间,伦敦街头的大红灯笼(中新社发)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是喜庆的象征。但在一些外国人看来,大红灯笼却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海外的唐人街经常悬挂着大红灯笼,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一位墨西哥朋友告诉记者说,在他眼中,中国就等同于墨西哥城里那条小小的中国街,那里,不分四季挂着艳红的灯笼,商店内摆放着景泰蓝花瓶,散发着一种既热烈又晦暗的矛盾气息。
为什么在中国人看来很喜庆的红灯笼到了外国人眼里就多了些许陈旧、腐朽之气呢?记者有一次和一位外国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的答案让记者感到有些意外。他说,他曾经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整个影片的气氛很压抑,妇女在封建社会受到各种压迫和束缚。整个影片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他看到大红灯笼,仍会想起电影里的一些情节。这当然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据记者观察,很多中餐馆外都挂满了大红灯笼,很多灯笼都有破损,也需要清洗,维护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一种破败的场景。其实,在海外,灯笼引起的误解还不仅如此。比如一些蒙古人对中国“灯笼”的理解就不是很全面。有的蒙古人认为,挂灯笼代表是“红灯区”的意思,悬挂红灯笼的地方就是烟花柳巷。
知名作家余秋雨曾提出“审美公德”的概念,很多地方的中国餐厅和商店不顾周边环境,悬挂红灯笼,这在一些当地人看来,严重破坏了该地的公共空间的审美。在意大利,曾经发生过禁止中国公司悬挂灯笼的事情。特里维索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古罗马帝国时代就已存在的古镇。然而,那里的中国人却挂出了各种形状的灯笼,有龙有狮子,一家公司甚至把整个门面设计成东方式样。该市规划部部长曾直白地说:这些灯笼损坏了城市的形象,特里维索是地道的北方意大利城市,绝对不是一个东方城市,因此禁止挂灯笼是十分合理的。
京剧
这是梅兰芳在京剧《贵妃醉酒》中扮演杨贵妃(摄于20世纪50年代 新华社发)。
事实上,很多老外看京剧,看的就是个热闹。70、80年代,中国有好几个京剧代表团访问过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记者2002年时还碰上不少对当年演出津津乐道的当地人。记者看过一份保存下来的节目表,四个折子戏分别是《三岔口》、《闹天宫》、《打渔杀家》和《艳阳楼》,几乎清一色的武打戏。道理很简单,打出手、翻跟头这些武打技巧无需语言便可看懂,又刺激、又热闹,在异国他乡的舞台效果,当然远胜过坐下就唱,一唱半小时的文戏。
不过总是打来打去也未必讨他们喜欢,那位保存节目单的老工程师就坦言,他仅是出于礼貌才未半途离场,因为“太单调,看一会儿就腻”;另一位朋友更曾出人意料地声称,他喜欢听京剧的唱,追问之下才得知,他访问中国时看过一出文戏,里面有个“头上插羽毛的年轻人”(大约是《白门楼》里的吕布),“唱得好极了”,因为作为男人,居然“比唱咏叹调的女高音调门还高”。说穿了,“隔文化”如隔山,除了个别中国通,大多数外国人听的看的,都是“新鲜”二字,不论喜欢武还是喜欢文,都不例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他的著作《在同一世界》中提到,京剧英译为“北京歌剧”(Peking Opera),使外国人误认为是北京(演出)的《茶花女》《卡门》那类的歌剧,就不一定会以强烈的好奇心去观赏了。而以京剧和西方歌剧特色差异之大,绝不可在概念上有所混淆。京剧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就应当用京剧的音译“Jingju”,正像日本的“歌舞伎”,按日语发音,译为“Kabuki”一样。
文化符号,还没用好
《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多少年来,中国功夫、中餐等这样一些传统的符号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者,这给中国文化在中国崛起的今天走向世界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释工作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一位研究旅游业的日本学者告诉本报记者,在日本,很多人带便当,都很喜欢麻婆豆腐这道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道菜的家乡是中国四川,如果他们知道,他们很可能会想来中国看看,品尝一下正宗的麻婆豆腐。他感叹说,这件小事说明了中国还没有利用好自己的文化资源。在美国传授中国武术的王先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自己班上的美国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哈佛、耶鲁等名校,他们不仅学习武术招式,还要不断探究一招一式后面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这时候如果教师对中华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无法吸引这些好学的洋人弟子。
二是仅仅依靠这些传统符号,很难准确、全面地传播中国文化,更无法体现中国现代文化。我们可以让老外醉心于中国功夫、中国餐、大红灯笼等这样一些传统的符号,但世界面对的毕竟是一个现代的中国,我们怎样才能创造出能够展现现代中国的新的文化符号,才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更多出国签证 酒店 机票 提问请到新浪微博:@吾爱全球签证中心 微信:visa5i
